一、表面處理
1.清除松散層
使用高壓水槍或砂輪機清除表面剝落、松動的混凝土或涂層,直至露出堅實基底。
對裂縫較深處,需用鑿子或電鉆擴寬裂縫,形成“V"型槽,增強修復材料粘結力。
2.基層打磨與清潔
用砂紙或角磨機打磨表面,去除油污、灰塵和銹蝕。
使用工業清潔劑或酒精擦拭表面,確保無殘留雜質。
3.界面處理
對混凝土表面,可涂刷界面劑(如環氧底漆)增強新舊材料粘結性。
對金屬表面,需進行除銹處理(如噴砂或酸洗)并涂刷防銹底漆。
二、修復工藝實施
1.裂縫修補
低壓注漿:對寬度≥0.2mm的裂縫,采用環氧樹脂或聚氨酯注漿材料,通過壓力泵注入裂縫內部,填充密實。
表面封閉:對寬度<0.2mm的裂縫,涂刷彈性防水涂料或嵌填密封膠。
2.大面積缺損修復
混凝土修復:分層涂抹環氧樹脂修補砂漿,每層厚度不超過10mm,用抹子壓實抹平。
玻璃鋼修復:在損傷部位鋪貼玻璃鋼布,涂刷樹脂膠液,多層疊加至設計厚度。
3.表面涂裝
底漆涂刷:選擇與修復材料兼容的底漆(如環氧底漆),均勻涂刷1-2道。
面漆涂裝:根據環境要求選擇耐候性涂料(如聚氨酯面漆),涂刷2-3道,每道間隔4-6小時。
三、質量檢查與驗收
外觀檢查:修復表面應平整、無氣泡、裂紋或脫落,顏色與原表面一致。
厚度檢測:使用涂層測厚儀檢查修復層厚度,確保符合設計要求(通常≥2mm)。
粘結力測試:通過拉拔試驗檢測修復材料與基底的粘結強度(標準值≥1.5MPa)。
防水性測試:對修復區域噴水,觀察無滲漏現象。
四、后期維護與保養
定期檢查:每季度檢查修復表面是否有開裂、剝落或腐蝕,及時修補。
清潔保養:每年用高壓水槍清洗表面,去除藻類、污垢等附著物。
防腐處理:對金屬部件或易腐蝕區域,每2-3年重新涂刷防銹漆。
結構監測:通過應變計或位移傳感器監測涼水塔結構變形,確保安全性。
五、注意事項
環境控制:修復作業應在溫度5-35℃、濕度≤85%的環境下進行,避免雨天或高溫時段施工。
材料兼容性:修復材料應與原表面材料化學性質兼容,防止反應導致二次損傷。
操作規范:嚴格按照材料說明書配比和施工,避免因操作不當影響修復效果。
廢棄物處理:修復過程中產生的廢料(如舊混凝土、涂料桶)需按環保要求分類處理。
本文采摘于【宏順建設工程有限公司】主頁